“‘桃三李四柑八年’,對于刺梨種植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就像養育孩子一樣,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還要吃得了苦。”貴州大學教授、貴州七星關刺梨科技小院首席專家魯敏談起刺梨種植,頗有感觸。
貴州七星關刺梨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3月,是貴州成立的第一個科技小院,位于畢節七星關區撒拉溪鎮龍鳳村,由民盟中央協調,貴州省科協支持,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及貴州大學派駐研究生共同組建而成。
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作為科技小院的首席專家,貴州大學教授魯敏和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焦小強及派駐的研究生圍繞刺梨栽培與育種進行技術攻關和服務,探索出了集農業科技研究、實踐、培訓與推廣于一體的模式,打通科研與生產,讓科研成果真正惠及農民,助力鄉村振興。
刺梨是龍鳳村的特色產業,該村通過“平臺公司+實施主體+村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種植刺梨3400余畝。近些年來,在刺梨科技小院的研究幫助下,刺梨從畝產500公斤提升至目前的畝產800公斤,經濟產值達700萬元。科技小院通過試驗研究成功建立了刺梨高產高效的田間管理技術體系,與過去常規的種植管護相比,刺梨的產量和品質得到極大提升,產量提高34.9%,品質(Vc)提高46.2%。
種下好種子才能收獲好果實,讓“種子更優質、果實更飽滿”,魯敏一直致力于刺梨的育種研究。
“正如堅持育種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科技小院也是如此,需要慢慢積累。”魯敏告訴記者,眼下的工作將推進無刺刺梨雜交試驗,在該刺梨管護技術規程上進行養分的精細化調控,配制刺梨專用肥,進行刺梨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研究。
除了刺梨,馬鈴薯也是龍鳳村的重點產業之一。由于當地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且缺乏高效的種植技術,貴州七星關刺梨科技小院從威寧引進“威芋7號”開展試驗示范,該示范在節約肥料用量60%的情況下,將馬鈴薯畝產提高1400斤。試驗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小院協同村集體從農業農村局引進“威芋7號”1000畝,創造直接經濟價值約300萬元。
科技小院不僅致力于刺梨的栽培與育種,還進行了刺梨微肥施用技術、刺梨叢生枝修剪技術、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多項技術創新,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龍鳳村的科技小院,三年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和貴州大學累計共11名研究生在這里真蹲實駐,平均每年有2至3位研究生在此駐扎300余天,整天泡在田間地頭里。
“下午來查看了馬鈴薯的長勢情況,嘗試著用無人機飛到地里,實現遠程監控。”
“不少村民表示,新的一年還會繼續種植,并希望我們繼續提供技術指導。我們也樂意看到在科技小院助力下,龍鳳村的馬鈴薯產業越干越大、越干越好!”
“七星關區刺梨優勢在哪里?我們應該先測定刺梨園中土壤和刺梨果實的一些指標,通過分析數據并與整個畢節甚至貴州省的背景值進行比較,把這些基礎工作做扎實,才有利于七星關區刺梨產業的發展。”
…………
每天,學生們在工作結束之后都要撰寫工作日志,內容有查看作物長勢、分析土壤情況、了解村民生產生活,也有對產業發展的思考。從日志里,我們看到了龍鳳村刺梨、馬鈴薯等產業的變化,也看到了一批批駐扎在科技小院里學生們的辛勤付出和對這片土地的真切情感。
農業發展的重點在于技術的傳播擴散,科技小院通過邀請專家、技術人員開展馬鈴薯種植技術培訓會、刺梨整枝修剪田間指導、白及種植技術田間示范、小麥病蟲害防控及電商培訓等方式,將好的技術傳授給農民,真真正正地為百姓解決田間生產的難題。
除了助力農業產業發展,推動社會服務助力鄉村振興也是科技小院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當地中小學開展知識科普、勞動教育等服務,為教育幫扶貢獻青春力量;舉行攝影大賽、土豆文化節等活動,豐富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黨史學習教育等活動,涵養鄉風文明。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貴州七星關刺梨科技小院大顯身手。
“不僅要‘駐下去’,還要‘走出去’。”魯敏認為,在省科協等單位的協調推動下,貴州七星關刺梨科技小院在提升自身硬實力的同時,還要聯動其他科技小院的力量,形成科技小院聯盟,進一步擴大刺梨產業的影響力,延伸拓展刺梨產業鏈,滿足市場需求,提升綜合效益。另外,將繼續創新形式開展社會服務,不僅要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也要讓他們的精神變得更富足。(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編輯:張蟬
責編:李旭鋒
編審: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