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指導,貴州大學主辦,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襄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襄陽市襄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承辦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態友好無公害殺菌劑和抗病毒劑創制與產業化” 項目田間聯合試驗觀摩評價會在湖北省襄陽市舉辦。經過評價專家組認定,由貴州大學創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殺菌劑——20%截短側耳素懸浮劑和20%氯乙酰截短側耳素懸浮劑,防控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效果突出,是細菌性病害防控藥劑的一次重大突破,建議加快登記,拓展對其他作物的細菌性病害的防控試驗。
資料顯示,以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為代表的植物細菌性病害,是僅次于真菌的第二大病原物,具有傳播速度快、防控難度大、可選擇農藥品種少等特點,一旦染病極易爆發成災,給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20%截短側耳素懸浮劑屬于純天然生物農藥,是貴州大學綠色農藥全國重點實驗室全新創制,歷時四年千余次試驗,專門為解決植物細菌性病害防控難題而來,具有用量少、防效高、成本低、對非靶標生物安全等特點,已經在貴州、湖南、湖北等8個省份開展了聯合試驗,效果明顯。
兩個創新產品對水稻細條病的防控效果均超過85%
據試驗負責人、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汪華研究員介紹,田間小區、大區和大田示范試驗表明,新藥劑對水稻生長安全,防治水程細菌性條斑病效果顯著,能夠快速有效地控制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減少病害對水稻的危害。大田試驗結果表明,采取飛防的情況下,20%氯乙酰截短側耳素懸浮劑畝用量75ml和20%截短側耳素懸浮劑畝用量100ml時,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效均在85%以上,優于農民自防。
室內評價環節,項目評審專家建議,加快新藥劑的混配性研究以及對水稻不同品種的安全性研究,把握用藥關鍵時期,加快推廣示范和登記進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教授表示,從對照田的發病情況來看,水稻細條病對產量造成的損失很大。新藥劑田間效果相當顯著,希望能夠盡快登記,爭取產生更大的生產效益。
中國科學院院士、云南大學張克勤教授認為,本次試驗示范非常規范,結果非常有說服力。整個項目對發酵而來的截短側耳素進行創新,創新性非常強,且綠色安全,在國內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研究員指出,試驗的新產品雖然是生物農藥,但比化學農藥效果要好的多,打破了人們對生物農藥藥效慢、效果差的認知,效果非常震撼。
宋寶安院士在總結中表示,20%氯乙酰截短側耳素懸浮劑和20%截短側耳素懸浮劑不僅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效果好,同時對水稻白葉枯病和柑橘潰瘍病等效果同樣優異,已經在十幾種細菌性病害上進行了試驗,團隊將在安全性上做深做細做透,為綠色植保和重大病害防控做出貢獻。
與會領導致辭
專家評審
與會人員合影
來源:中化新網
編輯:楊鳳仙
一審:張蟬 陳思魚
二審:李旭鋒
三審:丁龍